《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曼帖那(Andrea Mantegna),1460年,蛋彩.木板,62.9×80公分,倫敦國家畫廊。

威尼斯畫派開創者貝里尼 Giovanni Bellini(上)

作者
周錦佩、鄭英男

一、生平

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是威尼斯十五世紀最著名的畫家,他奠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礎,該畫派使威尼斯成為文藝復興後期的中心。他創新了許多新的題材,並且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帶給大眾新的感受。貝里尼投入繪畫的六十五年中,最初從他的父親雅柯布.貝里尼(Jacopo Bellini,一四〇〇~一四七〇年)繼承了源自於「佛羅倫斯畫派」的古典藝術精髓,而後學習了曼帖那(Andrea Mantegna)的透視法與形象塑造,並且向西西里地方著名的畫家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一四三〇~一四七九年)請益而學會了油畫技術,也從法蘭切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一四一六~一四九二年)學習明麗清雅的設色。當「佛羅倫斯畫派」熱中於追求建築和人體在畫面呈現出的立體感與清晰的輪廓時,貝里尼則專注於以光線明暗與豐富的色彩層次表現自然風景的寧靜與變化,這項特點深深影響了他的學生,「威尼斯畫派」的名家吉奧喬尼(Giorgione)和提香(Titian)。

貝里尼一直活到能夠親眼目睹他所創立的畫風在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德國畫家杜勒曾說:「他雖已老,但他仍是最好的畫家。」一五一六年,貝里尼於威尼斯逝世。

二、重要作品簡介與檔案

‧《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

貝里尼繪畫生涯的初期,他從曼帖那(Andrea Mantegna)學到了如雕刻般的畫像風格、對輪廓線條的處理和透視技法。最能突顯這個學習經驗的莫過於《在園中苦惱》(Agony in the Garden)這幅畫,這也是「威尼斯畫派」中的第一幅風景畫。

貝里尼與曼帖那兩人皆以荒涼的岩石景觀為背景,也都以「前縮法」描繪三位沉睡的使徒(彼得、雅各與約翰),兩幅畫中同樣呈現出耶穌赤腳跪在孤立的岩石上祈禱的側面身影,無視後方叛徒猶大正帶著羅馬士兵逐漸逼近而來。

然而,這兩幅畫作仍可看出畫家處理同一主題時不同的關注焦點。曼帖那精確的描繪岩石的肌理結構,樹上的烏鴉預告著死亡的來臨,天空有具象而立體的天使向耶穌展現即將背負的十字架與象徵榮耀的權杖。換言之,曼帖那以其成熟精湛的技法結合宗教的象徵事物,將耶穌受難前到橄欖山祈禱的故事呈現出來。而貝里尼則企圖透過光線的效果傳達宗教的氛圍。在貝里尼的畫作裏,耶穌所在的前景沐浴在一片溫暖的金黃色光線當中,而猶大所在的一邊則是暗沉的山丘,正義與邪惡藉由光明與黑暗的對比因而彰顯出來。再者,耶穌頭上雖沒有傳統宗教畫常見的光環,但是遠方有黎明初現的天光正籠罩著耶穌,讓人更能感受到神性與莊嚴。另外,手捧著聖杯的天使,縹緲的浮立在空中,似乎啟示著陷於天人交戰苦惱中的耶穌。最後神性戰勝了人性,而成就了真正的榮耀。

人類超越自身局限性,通過領悟宇宙間這一最高智慧,而達到與之合一的境界,在儒家叫「天人合一」,道家叫「同於大道,與道為一」;在基督教則稱「神人合一」。貝里尼對於光的深刻感受以及畫筆呈現出近似中國所謂「天人合一」(註)的哲學觀,後來成為其畫作的獨特風格。

‧《狂喜中的聖方濟》(St. Francis in Ecstacy)

一四七五年,貝里尼向西西里地方著名的畫家梅西那(Antonello da Messina,一四三〇~一四七九年)學會了油畫畫法,此後他就以此來代替蛋彩畫法。這個改變使他在用色上能夠呈現更深濃的顏色,表現輪廓的線條在他的畫中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光和陰影的細微描繪。一四八〇年的《狂喜中的聖方濟》(St. Francis in Ecstacy)表現出這個過程中的早期變化。

據聖經的記載,聖方濟在山中靜修,看到一個有六個翅膀的天使,聖方濟因此蒙受聖痕。貝里尼雖以這個聖經故事為題材,但是畫中並沒有天使;另外,背景的風景竟然占了畫面的四分之三,不僅前所未有,也讓人不禁疑問,這應該算是一幅宗教畫,還是一幅風景畫呢?

從畫中影子的位置與聖方濟的姿勢判斷,聖方濟應是對著光源禱告得到啟示,因而狂喜。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對於貝里尼而言,「光」其實就是神的象徵。風景雖然是上帝美麗的造化,值得讚嘆,但是,透過景物的有意安排,貝里尼畫中的風景還是有其宗教意義存在。例如聖方濟背後的岩石象徵信仰的堅定;矗立的木架暗示著耶穌所釘的十字架,而依附的藤蔓則將耶穌所說的「我是藤,你是枝」具象化;木架後的書架擺放著骷顱頭,象徵「生命的無常」;忍辱負重的騾子左方,則有鵝在旁邊時時提醒告誡。◇(待續)

註釋:

註一. 參考陸慶祥文章:「天人合一」思想之我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