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明晰的新古典主義 (Neoclassicism) (上)
「古典」(classic,classism)一詞,含有傳統的、典範的意涵,通常是指來源於古代希臘、羅馬藝術美的價值或風格。最早用於文學,十七世紀以後才運用在美術上,當時的學院普遍認為古代希臘羅馬的藝術已為未來立下典範,如文藝復興也是受到古藝術的啟發,才從中世紀的不成熟走向藝術的鼎盛。所以「古典主義」或「新古典主義」,都是指受古希臘、羅馬文學、美術、建築等藝術影響的思潮、審美觀和藝術風格,其特徵在追求完美與永恆的價值,強調理性、秩序、明晰,形式上偏好結構的單純、平衡與比例的整體和諧;精神上則崇尚尊嚴、高貴、平和等內斂性質。
「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在十八世紀中葉興起於羅馬,風潮所至涵蓋繪畫、雕刻、建築、文學、戲劇和音樂等不同領域,甚至連陶器、傢俱、紡織品等工藝,都受到影響。究其成因則有天時、地利環境和人文制度等條件,如龐貝等古城出土引發的「仿古」熱潮、美學家溫克爾曼等對古典精神的推崇,在學院制度中對專業嚴格訓練的堅持和傳承,以及後來拿破侖的大力倡導等等,都是促使新古典主義高度發展的重大因素。
龐貝等古城出土 引發研究熱潮
十八世紀中葉,義大利的兩個古羅馬城赫克拉寧(Herculaneum 於一七三八年)與龐貝(Pompeii於一七四八年)相繼被挖掘出來,引發各界研究古代文化熱潮。
龐貝城位於義大利那不勒斯(Naples)東南,西臨那不勒斯灣,北靠維蘇威(Vesuvius)火山。這座城市始於西元前八世紀前葉腓尼基人的開發,到了西元前七世紀,希臘人趕走腓尼基人繼續統治,到被納入羅馬屬地、西元前八十七年成為羅馬的自治城市,人口約兩萬。西元六十三年,維蘇威火山發生過強烈地震。正當龐貝居民由震災逐漸恢復之時,七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中午,維蘇威火山又突然噴發,熔岩落地時凝固成石塊,覆蓋火山附近地面,岩漿奔流,所經之處盡成焦土;接著又下暴雨,挾帶著石塊和火山灰泥流,將龐貝城整個埋沒。
一千多年來,龐貝城逐漸被遺忘在維蘇威山腳五至六公尺深的地下。歷史學者在查閱羅馬古書時,知道有個龐貝古城,但難以知曉它的遺址。一五九九年,建築師封塔納(Fontana)在建造、挖掘水道工程時,發現了龐貝遺跡;十八世紀初,義大利農民在維蘇威火山西南八公里處修築水渠時,曾挖出一些古羅馬的錢幣,以及雕琢過的大理石碎塊;一七三八年,與龐貝同樣遭遇的古城—赫克拉寧,被發掘出來;一七四八年,人們在附近挖出一塊刻有「龐貝」字樣的石塊後,龐貝被重新發現,同時開始正式挖掘。持續至一八六○年,由考古學家指揮領導,對龐貝古城進行有系統、大規模的挖掘工程之後,使整座龐貝古城得以重見天日。
龐貝城內面積一.八平方公里,石砌城牆四周長四.八公里,設有七座城門。被挖掘出來的物品,皆顯示深受古希臘文化影響。而希臘人於此地,所曾留下的建設與文化影響,亦可由城內壁畫得知。這些壁畫和遺跡,除了顯示出當時羅馬帝國的發達富裕,工藝精美成熟之外,卻也深刻反映了人們沉溺酒色、驕奢淫靡的風氣。龐貝不是逐漸沒落廢棄的城市,而是突發的天災瞬間摧毀的昨日繁華。遺跡中甚至保留了當時的真實景況,包括被熔岩瞬間凝固的掙扎人形…如此慘烈的景象彷彿上天給人「道德沉淪招致天譴」最真實的警示。
赫克拉寧、龐貝古蹟的挖掘中,真實古物相繼出土,吸引了全歐學者探訪義大利,並把其發現紀錄成書出版。一七五○年代,正當歐洲各國對洛可可風格的虛浮、享樂與甜膩開始反感之時,這些古代藝術中的簡樸理性風格重新受寵,一股對出土文物的模仿熱潮於焉興起,特別是在工藝品與繪畫上,處處可見。(註一)
溫克爾曼對古典精神的推崇
德國的學者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一七一七—一七六八年)於一七五五年在德勒斯登(Dresden)發表《關於模仿希臘作品的繪畫與雕刻之思考》(Gedanken uber die Nachahmung der griechischen Werke in der Malerei und Bildhauerkunst ),推崇希臘美術理想、高貴、單純與靜穆之美。他又到羅馬研究古代文化八年,全心鑽研古代希臘、羅馬藝術史,於一七六四年在其著作《古代藝術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一書中,闡述古代文化之特質及發展過程,帶動美術界和社會對古代美術、藝術表現的重視和研究。他相信古典藝術具有「高貴的樸實與莊嚴感」,並主張藝術家無論在道德或美學上,對作品都應抱著誠實的態度。一七八四年,法國畫家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一八二五年)創作了《荷拉斯兄弟之宣誓》(圖2),表現羅馬建國之初,荷拉斯三兄弟在父親面前宣誓捍衛羅馬的故事,正是對溫克爾曼主張的一種回應。
與新古典主義大約同時期的啟蒙運動(註二)和理性主義溶合成一個較長時期的文化運動,當時的知識份子主張邏輯、清晰、單純與道德,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藝術充滿緬懷復古之情,也希望回返到古代當時的美學,與新古典主義的理念不謀而合。
藝術學院以學術方式延續傳統
法國美術在十八世紀以前並未居於領導地位。一六四八年,路易十四(Louis XIV,一六三八—一七一五年)在位期間當時的宰相瑪薩林(Giulio Raimondo Mazzarino,一六○二— 一六六一年)執政,以類似聖路卡學院的模式(註三),創建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Académie royale de peinture et de sculpture)(註四),任命勒布杭(Charles Le Brun, 一六一九—一六九○年)擔任藝術學院院長,制定學院規章,奠定法國學院藝術的方向。(註五)
通常藝術學院的學生得要經過測驗,並有藝術老師推薦才可能進入學院,他們必須有數年嚴格的基本訓練。此後,以法國學院為藍本、模仿其教學法和風格創立的學院,遍及全歐洲,例如英國的皇家藝術學院就是其中之一。學院藝術傳承強調藝術必須遵循理性的基準,爲了描寫正確、畫的逼真,因此透視法、數學式人體比例、幾何學式安定構圖、正確的結構、明暗表現等等,均是重要的學術基礎訓練。(註六)
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一年重組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並由官方主辦畫展,在一六六七年首次舉辦之後,往後每二年舉辨一次,後來移至羅浮宮內辦展,同時把王室的收藏品給民眾半公開參觀。這種官方辦的展覽因為在羅浮宮的「方形廳」(Salon Carré)舉行,後來稱之為「沙龍」。路易十四並於一六六六年於羅馬創立法蘭西羅馬藝術學院(French Academy in Rome),設立「羅馬獎」(Prix de Rome),選送法國優秀的藝術家到羅馬留學(註七)。例如法國畫家布歇(François Boucher ,一七○三—一七七○,一七二○年)、維恩(Joseph Marie Vien,一七一六—一八○九年,一七四五年)、大衛(Jacques-Louis David,一七四八—一八二五,一七七四年)、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一七八○—一八六七年,一八○一年)等等,皆是得到「羅馬獎」至義大利留學,回法國之後,成為學院會員,為影響力頗大的畫家。西方藝術的傳承發展中,藝術學院以學術方式的研究、訓練制度,對藝術創作的題材、技術和風格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這種強調理論和學術的正規學校訓練,有力的延續著藝術傳統,也是促成新古典主義畫家興起的紮實基礎。
法國皇帝拿破侖提倡,開展正統藝術有利環境
十九世紀初即位稱帝的拿破侖(Napoleon Bonaparte,一七六九—一八二一年)提倡古代羅馬式宏偉高貴的藝術風格。一八○三年,拿破侖在羅浮宮內設置讓民眾都可參觀王室收藏品的「拿破侖博物館」,是國家藝術博物館的正式成立,也是其理想中歐洲大帝國公民的藝術聖地。拿破侖軍隊縱橫全歐洲,每征服一個國家,就帶回當地的貴重藝術品(註八)。例如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七年從荷蘭、義大利和德國帶回大批藝術品充實羅浮宮的收藏;一七九八年七月舉辦「科學與藝術作品的凱旋儀式」;遠征埃及時,讓一百多位學者、畫家隨行,從事考古與記錄工作,創立美術考古學奠定埃及學的學術研究基礎,也為羅浮宮充實了埃及古物的收藏。拿破侖大規模擴建羅浮宮、增加古羅馬和古埃及藝術品展廳,他命擔任宮廷畫家的大衛管理,同時每年編列十萬法郎的經費收購藝術作品。
羅浮宮自十二世紀末興建以來,從禦敵的城堡,經法蘭西斯一世改建為文藝復興色彩的皇宮,此後不斷擴建,路易十四令建築師比洛(Claude Perrault)和勒沃(Louis le Vau)按照文藝復興風格改建東立面;到了拿破侖時期承先啟後,命佩西葉(Charles Percier,一七六四—一八三八年)和封登(Pierre François Léonard Fontaine,一七六二—一八四三年)沿著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註九)加建了北翼側館,使羅浮宮形成一個完整對稱、擁有美麗花園的古典式宮殿。羅浮宮為堅固嚴密的石造建築,樓層對稱協調,顯得古樸端莊,仰之彌高。廊柱間飾以精緻典雅的雕刻,本身就堪稱一件精美絕倫的古典藝術品。羅浮宮博物館館內收藏豐富,包羅廣泛,堪稱為藝術的寶庫,激發人們對藝術的嚮往,為其它藝術館樹立典範也是推行美術教育的重要機構(註十)
除了建設和開放羅浮宮,拿破侖也建造了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註十一)和忠烈祠(現瑪德蓮教堂Église de la Madeleine)等古典復興風格的紀念碑式地標建築。如巴黎十二條大街都以凱旋門的星形廣場為中心,向四周成放射狀,氣勢磅礴;其中香榭麗舍大道(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或 les Champs-Élysées)連接凱旋門與協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並與杜勒利花園、卡魯塞爾凱旋門(Arc de Triumph du Carrousel)(註十二)、羅浮宮成一直線,遙相呼應;其壯觀足以傲視全世界的城市設計。拿破侖曾說要把巴黎打造成世界上最美的一座城市,顯然並非虛言。其建設和制度,促使新古典藝術蓬勃發展,也鞏固了當時法國在西方美術上的領導地位。◇(待續)
註釋:
註一. 除了龐貝等古城的啟發,另有古文物的發現。一八二○年四月八日,愛琴海希臘米羅島上,農夫約爾哥斯(Yorgos Kentrotas)父子在田地附近,挖掘出一尊用希臘最名貴的巴羅斯大理石所雕刻的、希臘神話中被稱為阿芙羅黛特(Aphrodite)的維納斯雕像,此雕像正面稍稍內傾,結合另外製作、圍著衣裙的雙腳,體態輕盈、優雅。左腳小步跨前,重心落在身體右側,眼睛凝視遠方,自然流露古典、柔和的動感。
法國領事之前曾受命:「一發現古代藝術品,可即時購入。」所以當法國代理領事路易.布瑞斯特一得知《米羅的維納斯》出土,立即報告總領事,又快速轉達法國駐君士坦丁堡的公使。於是,正當土耳其船隻正準備運走維納斯雕像之際,法艦「拉.修普烈多號」趕到,將雕像攔截下來,帶回法國獻給法王路易十八,再贈給盧浮博物館,盧浮博物館曾將雕像送往世界各地展覽。《米羅的維納斯》在被運至盧浮博物館但還未公開展示之前,大衛便已向館方提出申請,希望能夠臨摹雕像。後來大衛因為拿破侖失敗遭流放,他的學生葛羅(Antoine-Jean Gros,一七七一—一八三五年)轉託其學生德貝(Auguste-Hyacinthe Debay,一八○四—一八六五年)完成這一心願。 儘管《米羅的維納斯》雙臂失落,然而雕像的端莊與高貴氣質卻無與倫比。當時考古學家和藝術各界嘗試了各種復原構想,都無法盡表其完整的理想典型之美。
一八六三年,法國駐安德.諾普爾的領事查理.尚普瓦索(Charles Champoiseau),在愛琴海希臘薩摩塔克(Samothrace)島上的一所大教堂遺跡後方,發現了《有翼的勝利女神》雕像。這尊原來豎立於露天劇場最高處的雕像,也被送往盧浮宮博物館收藏。希臘語Nike即勝利女神,象徵著「海上的勝利」。此雕像頭部已失落,然而其正面迎風、昂然挺立的軀幹和高舉的雙翼,不僅流露出健壯剛毅的律動美,更具有一種神聖威嚴的迫人氣勢。向後飄揚的衣褶,反映出海風的強勁和周圍環境的空間關係;流動的線條和靜謐高貴的體態形成強烈對比。有關此尊雕像的年代,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是西元前一九○年代的;有的認為是西元前五世紀馬其頓王為了紀念海上勝利、或為保佑航海平安而作。從石材與雕鑿痕跡來看,可能更古老。
註二. 十八世紀的啟蒙運動思潮包括:思想方面有三權分立與主權在民等思想,批判專制政體,而有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爆發;經濟方面有亞當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政治方面,部分君主脫離絕對專制走上開明專制;藝術方面,有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風格的表現。
註三. 傳統最早的藝術學校是一五六二年時,喬治‧瓦薩里(Giorgio Vasari,一五一一—一五七四年)在佛羅倫斯所創建的藝術學院(Accademia dell’ Arte del Disegno),學生們在學院裡學習繪畫技巧,包括解剖學和幾何學。十年後,另外一間學院:聖路卡學院(Accademia di San Luca)在羅馬創立。和佛羅倫斯的繪畫藝術學院相較起來,聖路卡學院是比較偏重教育和藝術理論。
註四. 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成立最初的目的,是為了區分藝術家與一般工匠,讓藝術家免於受同業者工會的約束,保障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自由和利益。
一六四八年創建的法國皇家繪畫暨雕刻學院與一六六九年創建的法蘭西音樂院和一六七一年創建的法蘭西建築院,此三院於一八○三年拿破侖當政時,合為法蘭西藝術院。
註五. 十七世紀時,法國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家勒布杭曾於一六四二年跟隨普桑到羅馬,有四年時間在羅馬學習繪畫理論和技藝。法國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一五九四—一六六五年)自一六二四年到羅馬,學習義大利文藝復興大師們的理論和作品,尤其推崇拉斐爾。普桑認為,一幅畫必須包含最高的道德內涵,表現在能傳達其知性內涵的結構中。他用蠟質模型的小舞臺佈景,來練習構圖和採光照明,再根據這模型效果畫無數張習作才完成定稿;普桑要使繪畫成為一種條理分明的表達方式,使觀賞的人受益。
註六. 以法國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的課程為例:裸體素描和繪畫習作被稱為「académies」,是學院藝術的基本課程,也是學習中必須的步驟。學生先要臨摹經典雕像的圖片、熟習輪廓的原理及光線的明暗,經由這種臨摹吸收前輩大師的技巧;臨摹的習作經評估認可後,才能開始直接臨摹經典的雕像;而繪畫雕像技巧成熟後,才能進入繪畫真人模特兒的階段。
註七. 最著名的繪畫競賽是羅馬大獎(Prix de Rome)。羅馬大獎的獲勝者將能獲得最多五年的獎學金前往法國羅馬學院學習。參與競賽者必須是法國籍、男性、三十歲以下且單身,他必須先通過類似法國美術學院的標準,並且有知名藝術教師的推薦。競賽過程要經過好幾個階段的淘汰才會到達最後階段,最後階段剩下的十名競爭者單獨在畫室裡作畫七十二天,以畫出他們最終的歷史繪畫。競賽的贏家將能確保他未來職業畫家的地位。
註八. 隨著一八一五年拿破侖的第二次退位,除了約一百幅繪畫作品留在羅浮宮之外,蒐藏品中約有五千多件藝術品被歸還給原來所屬國。
註九. 被稱為「一條充滿時尚氣息的商業街」的里沃利路(Rue de Rivoli)是巴黎最著名的街道之一, 命名於一七九七年,拿破侖對抗奧匈帝國的里沃利勝利戰役。
註十.羅浮宮的工藝部門阿波羅廳,除了陳列、展示包含路易十五與拿破侖加冕的王冠和寶石等等精巧工藝、稀世之寶外,四面牆壁上留有歷代的聖賢畫像:其中有腓利二世.奧古斯都、法蘭西斯一世、亨利四世和路易十四等四位聖明君王,藝術家則有列斯克等十位建築師、庫強等七位雕刻家、普桑等七位畫家的肖像畫,從這裡可見到法國對藝術家的尊崇,及對其貢獻的肯定。
註十一. 巴黎凱旋門,即雄獅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是紀念一八○五年拿破侖在奧斯特利茨戰役中擊敗俄奧聯軍的勝利而建,法國的國威至此達到頂峰。拿破侖於一八○六年下令修建,以迎接日後凱旋而歸的法軍將士。凱旋門按照建築師夏爾格蘭(Jean Chalgrin,一七三九 —一八一一)的設計建造,然工程因拿破侖退位而中輟,直到一八三六年才全部完成。凱旋門高四十九.五四米,寬四十四.八二米,厚二十二.二一米,中心拱門高三十六.六米,寬十四.六米。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牆面上,有四組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和「抵抗」。凱旋門四周門內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三百八十六名將軍之名,和九十六場勝戰紀錄,而門上刻有一七九二年至一八一五年間的法國戰事史。群眾可乘電梯或登二百七十三級石梯上凱旋門,上面有個歷史陳列館,裡面是凱旋門的各種歷史文物、拿破侖生平事跡的圖片和法國的各式勳章、獎章,還有兩間放映巴黎歷史變遷的資料片的電影放映室。凱旋門的頂部平臺,可以鳥瞰巴黎勝景。到現在,巴黎人民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逢重大節日盛典,一個手持劈刀、身穿拿破侖時代盔甲的戰士,守衛在《出征》雕像前,象徵法蘭西民族的驕傲,鼓舞法國人民為自由、平等、博愛而戰鬥。
註十二. 為紀念一八○六至一八○八年拿破侖勝利,佩西葉和封登建造仿羅馬風格的卡魯塞爾凱旋門。卡魯塞爾(Carrousel馬隊)名稱取自路易十四在一六六二年為慶祝太子誕生舉行的著名慶典。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端放置四匹青銅馬是拿破侖領法國大軍自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帶回的。這是完成於希臘亞歷山大大帝時代的青銅馬,這些馬最初在青銅上貼有金箔,充滿精神、活力充沛的成對並進,後來被尼祿帶到羅馬,君士坦丁又將之帶到位於土耳其的新都君士坦丁堡,威尼斯人東征帶回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拿破侖於一七九七年征服威尼斯,把青銅馬從威尼斯帶走,屹立在羅浮宮廣場的卡魯塞爾凱旋門頂端,直到拿破侖退位,青銅馬又回到威尼斯聖馬可教堂。原來在帝國時期馬車是空的,因為拿破侖拒絕將自己的雕像安置在上面。復辟時期在卡魯塞爾凱旋門上的四匹銅馬是根據波西歐新鑄的一組四馬戰車替代,現在馬車上載的是象徵法國的雕像。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