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不僅被譽為中國山水畫裡最高的一座山,外國人想瞭解中國山水畫時,一定不能不提到它。看過這幅畫的人幾乎全是「一見難忘」,許多人好奇,許多人感動……,這幅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本文就將試著解讀在這幅「其實很數學」的畫中,到底蘊藏了哪些秘密。
引言
李霖燦在《中國美術史稿》中談到:「記得劉國松氏對我說過,有一次他對這幅巨軸凝眸深思,竟然『感激』得流下了眼淚!」劉國松是台灣早期現代藝術的開拓者,看了這幅畫後,感激的流下眼淚。在此,「感激」二字用的很有趣,一般我們對於施恩於我們的任何人、事、物感激,是因為我們從對方身上得到了昇華,或是得到啟發、包容和諒解。而劉國松,一個從事現代藝術的人,為什麼會對一幅千年古畫感激呢?李霖燦解釋了這個感激的眼淚是怎麼來的:「劉國松氏不過是被范寬的『 誠懇』所感動了而已。試看那千筆萬擢不厭其煩的『雨點皴』法,若不把山的莊嚴偉大,從心坎中畫到了頑石點頭誓不罷休,哪個人能不為范華原的『誠懇』所感動?」——李霖燦認為他是被范寬的「誠懇」所感動的。
范寬的「誠懇」無疑是十分動人的,但只因為他使用了「雨點皴」嗎?這幅畫感動了古今無數人,也許畫中還蘊含了更多的「感動因子」有待我們去發掘。
一、關於范寬
范寬(活耀於十世紀),名中正,字中立,陝西華原(今耀縣)人。北宋劉道醇《聖朝名畫評》說到范寬:「性溫厚,有大度,故時人目為范寬。居山林間,常危坐終日,縱目四顧,以求其妙。」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說他:「進止疏野,性嗜酒好道。」看來是位個性落拓的求道者。
他擅長山水畫,北宋《宣和畫譜》描述了他學畫悟道的經過:「初學李成(五代山東畫家),既悟,乃歎曰:『前人之法,未嚐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於物者,未若師諸心。』於是捨其舊習,卜居終南、太華巖隈林麓之間,而覽其雲煙慘淡、風月陰霽難狀之景,默與神遇……,故天下皆稱寬善與山傳神。」可見他之所以能畫出山的精神面貌和神采,而不是只描繪了表象,究其原因就是范寬讓自己完全融入山水間,「理通神會」,觀照自然與自身、天人合一,因此他能將山的真精神於筆下自然流露。
二、《谿山行旅圖》構圖特性
(一)、中峰鼎立,中軸巨碑式構圖
《谿山行旅圖》是故宮的鎮院之寶。畫面樸實、穩定,這些特質從他的構圖看的出來,比如他的構圖是中軸式、巨碑式構圖,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當對襯、而且居中。
(二)、主山(遠景)占畫面三分之二,且幾近滿幅
這幅畫的尺寸很有趣,高二〇六,寬一〇三公分剛好是二比一。遠景山形圓渾,佔滿了畫面的三分之二,遠山就是這幅畫的主角。他這種滿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恆、穩定、包容的視覺感。
(三)、等比級數的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
這幅畫還有著很獨特的構圖,前景、中景、遠景的比例剛好是一比三比九。等比級數的構圖比例,造成視覺的跳躍:一方面產生節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軸主山的巨大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打個比方,我們看臺北一〇一大樓,如果遠距離看,我們並不會覺得它特別高,我們只會覺得它比其他地方高;但是,你一到台北一〇一底部,你就知道它有多高了。
這幅畫也是如此,遠景主山墨色跟前景一樣重,又非常巨大,他的強度其實比前景的石塊還要強,直接打到你的眼前,這時你好像被迫站在山腳下,但很有趣的是,雖然你好像站在山腳下,但是你不是,這裡還有一個很虛靈的雲霧,你根本不知道他的距離有多遠。
三、《谿山行旅圖》筆墨技法特性
(一)、寫實與寫意-形神俱足
這幅畫雖然旨在將山的內在精神傳達出來,但一方面又很寫實,他將陝北高原特殊的地形地貌也充分表現出來了。
(二)、創「雨點皴」
他創立雨點皴,就是為了表達山石的堅硬,使山的形體跟質感俱足。
(三)、用筆雄強老硬、強韌堅實
畫中的用筆都非常剛硬,但又很有韌性、很堅實。不管皴法或是輪廓線,都非常的堅實,宛若工匠的鑿刻。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