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問煮茶

也談茶文化

作者
農深

 .

香葉 ,

嫩芽.

慕詩客 , 愛曾家 .

碾雕白玉 , 羅織紅紗 .

兆煎黃蕊色 , 梚轉曲塵花 .

夜後邀陪明月 , 晨前命對朝霞 .

洗盡古今人不倦 , 將知醉後豈堪誇 .

 

                                         -元楨

雖千年已過一種唐人的富裕與風景讀著詩似乎仍然能聞到一縷淡淡茶香穿過時空來到眼前

這首唐朝詩人元楨的茶詩,色香味俱全也展現了唐代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上的風華。當時對茶講究不僅是皇公貴族文人、出家甚至尋常百姓  

難怪日本美學家崗倉天心在一百年前寫《茶之書-- 茶道美學》時,這樣寫下對中國人中國茶的看法

『後代的中國人只是把茶當作一種美味飲料,而不是一種美學理念 。

國家的長期苦難,剥奪了他們對生活情趣的熱忱;他們變的時尚、老成又實際。

而詩意的情懷,則令人生機勃勃 ,使詩人青春永駐。

但是現代的中國人成為折衷主義者,溫和的椄受世界上的種種文化 ,

她們的茶葉帶有花香,常令人驚歎讚賞,但是唐代的浪漫、宋代的茶儀,

已無法在他們的茶碗中再見了。』

此書原著是用英文寫的,並翻成多國語言。很多人對茶的認識是由這本書而來的。 雖然是寫於一百年前,到現在很多西方人還是只知日本茶道,不知中國茶,尤其是台灣茶。

據知崗倉天心醉心茶道文化,英文造詣流利優美,他也是第一個把茶介紹給西方人的東方人。 

崗倉天心言下之意是,唐代人的浪漫與茶儀,如今在日人的茶道中了幫我們保留了。如果他認識到今天的台灣,看到茶在台灣發展的情形,也許會改變他的說法。

中國是茶的故鄉,日本將中國古老的喝茶之道做了良好的保留,並且發展了日人獨有的茶文化 。而台灣近四十多年因經濟豐裕,政治又與海峽的另一邊迥異;茶文化在美麗的寶島上承續發展,開啓了中國茶的歷史新頁 

茶館文化,從南到北都不同;從都市到鄉村、從聞人到市井小民,每一族群都有愛茶、玩茶、賞茶人,而且風格有別。但是不論什風格,懂茶人愈來愈多了,製茶人也得愈來愈精,茶文化就這樣帶動起來了 

旅居國外三十多年,每逢有人問想家嗎?  鄉愁是什麼? 我總是說,想念台灣的茶館;想念去拜訪那些茶人朋友時的豐盛、滿載而歸的充實感。有時幾乎成了一種很深的執著,算是一種鄉愁吧!

 

台灣茶館

都會茶館是一種私人的小美術館,書院,一種人文空間。茶館的風格與主人的生命情境息息相關。有當年隨意閑適的〈東坡居〉,除了提供繁忙的都會人品茗之外,也透過手工陶藝之美予人的寧靜的歇息處。也有規矩嚴僅,近似日人司茶。當年的〈清香齋〉是承襲明代茶美學的明式茶館,往來多維雅好文化與藝術人士。  記得當年坐在〈清香齋〉,就像坐在雅緻的書院ㄧ般。

對〈紫藤盧〉的記憶就更難分類了。有文藝、有戲曲,還有政治。我的第一壺六十年普洱是在那裡喝的;它有點像是台灣茶館文化的年鑑,也有個人品味,鮮明又時尚的。提供茶與藝術空間裝置展演,集懷古、創新一的〈人淡如菊〉,它的出現吸引了很多雅痞族,茶在台灣早已不再是屬於老古董的雅好了。

除了台北,台中的茶館特色就更多樣性了。庭園式的〈耕讀園〉在都會裡闢出一片蟬鳴水聲,楊柳、庭閣、曲橋,這恐怕是只有地多、氣候好的台中人才能發展出來的茶藝文化。

可惜的是開開關關的茶藝館也不少。記得多年前去過一家〈大紅袍〉, 主人的品味與茶都好,空間在台中算不大,佈置得卻精緻而大氣。纯粹講究的泡茶是主人的特色。隔一兩年再去就沒了,有時候太精緻的東西不易生存。相對的〈春水堂〉,則是另一極端。不下五十種的小吃,看得你眼花寮亂。分店都開到台北了,連我上高中的姪女都知道去春水堂吃飯喝茶,夠大眾化的了。

 

茶與樂的對話

這是林谷芳教授獨創的形式,集結表演藝術、樂人、茶人、說詞吟唱與喝茶,全在一個時空中。每年一次的茶宴盛會,在台北國家劇院以表演形式呈現

記得有一年林教授應紐約林肯中心之邀在大都會劇院外露天演出,結果傾盆大雨攪局無法進行。有好些觀眾前來,也不願離去。林谷芳便與團員在林肯中心劇院的屋簷下,自顧彈奏吟唱起來了,任憑飄雨淋衣衫,毫無怨悔、盡興酣暢地彈唱了一個多小時。

可惜的是當時只有樂沒有茶;而茶變成了一種精神層次的象徵。這個令人難忘的經驗,也讓人見識到台灣茶文化的寬廣性  

茶,之所以爲中國人的『國飲』,是因爲從古到今上至皇公貴族 、下至市井小民,都能喝出自己的心得。我喜歡日人茶道、茶儀的慎重與嚴肅,以茶爲媒介,用形上儀式轉化入在凡間生活的瑣碎。中國人的道、藝是一體,與生活不分,在台灣茶文化中盡現風華。 

                                                                        農深8/1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