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令人揪心的新聞,就是擁有八百多年歷史的巴黎聖母院慘遭祝融焚毀的事。對於忠誠的天主教信徒而言,看到烈焰沖天教堂的驚恐,幾乎像末日來臨一樣;對於與古蹟共存並引以為傲的巴黎人而言,更是心如刀絞。許多人流淚了,許多人跪下來祈禱,吟唱起聖詩。這個感人畫面不同於撕裂法國的黃背心運動,它再次團結了法蘭西人民,就像大家失去了共同的至親一樣,傷痛不分彼此。或許,當我們失去什麼的時候,才會遺憾過去不夠珍惜;當我們無助時,才會更謙卑的想起神。
先拋開悲痛不談,我們可以回顧關於聖母院的一件軼事。
其實在1830年的時候,巴黎圣母院看起來又髒又舊。這個中世紀建成的老教堂,已經接近廢墟。花窗的彩色玻璃破損不全,正面石雕也殘缺了好幾個。由於長期的蒙塵與污染,原本乳白色的石牆也變得烏黑斑駁。它是如此破舊,以至於當時的政府開始考慮拆除她。然而,有一位年輕的作家深深的不以為然!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不僅僅是一介書生,也是一位中世紀建築的保衛者。多年來他一直在扮演著『反拆』的倡導者,向拆除大隊宣戰,而巴黎聖母院的命運,更令他憂心忡忡。
這座矗立在塞納河西提島上的石造建築擁有兩個左右對稱的高塔,是哥德式教堂中的極致瑰寶,法國的珍貴遺產。然而在雨果那個時代,人們卻對這種中世紀的藝術風格不太感興趣,覺得又老又醜。
1831年雨果採取了行動,他決定出版一本以聖母院為主要背景的小說——《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港譯鐘樓駝俠,中國大陸譯巴黎聖母院),而小說中對聖母院浪漫而詩意的描寫,與兩位主人公愛絲梅拉達(Esmeralda)和加西莫多 (Quasimodo)兩人交織在大教堂陰影之下的命運,扣人心弦。
這部小說果然引起了廣大的迴響,數以千計的讀者搶購。閱讀著曲折起伏的悲劇故事的同時,人們也意識到這座中世紀聖殿的價值。這麼珍貴的民族遺產,當然應該要好好保存才對啊!
在輿論的壓力下,政府當局在1843年開始了修復計劃,並交付當時的大建築師維歐雷·勒·杜克(Viollet-le-Duc)監督修復工程。建築師首先細心的檢視研究了聖母院,找到雕刻師從新打造新的雕像以填補原來空缺部分,並且重新建造了中央的尖塔,(可惜在這次大火中坍塌),他甚至發揮想像力創造了許多假想怪獸(chimères)。這些怪獸石像(據說有辟邪的意義) 使得這座聖母院在世界各地更加有名了!然而,它們並不存在於原先的中世紀建築中。無論如何,巴黎聖母院得救了!巴黎人著實應該感謝大文豪雨果的用心與功勞!
說起這段往事,或許能夠稍許安慰今日傷心的人們,在宇宙成住壞滅中,人世間畢竟沒有不朽的東西。然而,只要人們對神的信念與善心還在,聖母院必將重建。而她的完成之日,必將迎接新的輝煌!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