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索瓦一世時代的奠基
人們曾一度認為,法國在十五世紀末通過戰爭攻入義大利地區後,發現了義大利成熟的文藝復興藝術作品,因此把這種潮流帶回了法國,促發了法國本土文藝復興的開始。但事實上,歐洲各國的文化交流一直存在,十四、十五世紀各國藝術家和文人們也經常訪問周邊其他國家和地區,借鑒當地的文化與藝術經驗,尋求藝術上的突破。而且,當時的法國在逐漸強盛的過程中,國王們介入義大利半島的政治事務由來已久,這讓他們對義大利藝術的發展並不陌生。因此,法國的文藝復興並不是一個突發事件,而是經歷了一個歷史醞釀的過程後,在一定條件下發生的產物。
查理八世(Charles VIII)和路易十二(Louis XII)對義大利的戰爭並未帶來一個即刻的藝術潮流更替。事實上,這兩位國王並沒有對義大利的新藝術產生多麼強烈的熱情。法國一些熱愛藝術的貴族和大臣們對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風格的欣賞與借鑒對引進義大利風格能夠起到部分作用,但在沒有國王全力資助和大力推動的情況下,這種作用也是很有限的。當時的法國期盼著一位真正懂得藝術、能夠引領藝術的君主統禦法蘭西的藝術潮流。而彷彿正是為了回應這份期待,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降臨了。
英法百年戰爭之前的法國是西歐的藝術中心。這要歸功於聖路易(Saint Louis,即因品行和仁德而被教會冊封為聖人的法國國王路易九世,一二一四~一二七〇年)在中世紀為法蘭西所奠定的國家強盛、經濟繁榮、政治清明的德政時代,史稱「聖路易的黃金世紀」(Siècle d’or de Saint Louis)。這位國王對宗教無比虔誠,因此大力推動了當時以讚頌神為主旨的哥特式藝術和建築,隨後影響到整個歐洲。路易九世在世時就已經成為了歐洲各國君主的典範,並一直被歷代的法國人民讚頌至今。弗朗索瓦一世受到聖路易德政的鼓舞,並以他為榜樣,這從弗朗索瓦一世在楓丹白露宮裡特意挑選以前聖路易的房間居住就可見一斑。王者的氣度與智慧讓弗朗索瓦在臣子和人民心中擁有崇高的威望;身為一國之君卻親自在戰場上英勇作戰、衝鋒陷陣的豪邁讓他贏得了「騎士王」的美譽;同時在對藝術的熱愛中陶冶出來的高貴氣質與仁厚開明的統治風範也使國王的口碑極佳。當王權得以極大鞏固的君主稟承歷史的意願為振興藝術而有所行動時,他所帶來的變化也將是巨大的。
弗朗索瓦一世極具前瞻性地看到,一個國家的軍事和經濟力量並不是國力昌盛的全部,而只有在文化、藝術上的繁榮才是對人精神的充實和國家文明的體現。因此,他非常傾慕義大利半島上那些國家所擁有的繁榮藝術。然而當時法蘭西王國宮廷裡並沒有太多藝術名作,無法令國王滿意。於是弗朗索瓦一世展開了一系列劃時代的舉措——他希望把法國鑄造成有記載以來人類文明史上最輝煌的藝術王國。
不過如果比較一下法國和義大利當時的繪畫與雕塑就能看到巨大的差別:佛羅倫斯、羅馬和威尼斯等地的美術作品已經達到了極高的水品,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phaël)和提香(Titien)的油畫以及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的雕塑充分體現著藝術技法成熟期的面貌——作品惟妙惟肖,生動感人;而法國當時的作品還有很強的哥特式晚期風格的影子,繪畫與雕塑都難以擺脫刻板的造型與不自然的感覺,在藝術上還屬於技法不成熟時期。看到這一點後,弗朗索瓦一世認為首先要引進義大利優秀的美術作品和藝術人才,讓本國的藝術家有參照地學習成熟的美術技法,才能根據本國的情況創作出更美的東西。因此,他開始大規模地購買國外的藝術珍品,高薪聘請義大利與弗拉芒優秀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來法國工作。由於國王成了藝術家的支持者和保護人,良好的藝術環境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國藝術家來法國定居與創作。尤其是一五二七年的羅馬之劫和一五二九至一五三〇年的佛羅倫斯之圍後,整團隊的義大利著名畫家、優秀建築師、知名雕塑家和專業裝潢師爭先恐後地來到法國尋求聘用。
接受法國聘請的義大利藝術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則非列奧納多.達芬奇莫屬了。一五一六年,受到邀請的達芬奇帶著他的幾幅名畫、大量手稿及兩個助手來到法國昂布瓦斯(Amboise),弗朗索瓦一世任命他為「國王的首席畫家、首席工程師和首席建築師」(Premier peintre, premier ingénieur et premier architecte du roi)。懷著對藝術家的極大敬意,國王給予達芬奇很高的自由度和創作空間,讓這位藝術大師得以整理並完善自己確立的各項理論。這些東西都指導了同時代和後世的藝術家如何更好地完成藝術創作。
達芬奇的一生總結出了完善的繪畫理論,在比較了繪畫、雕塑、詩歌、音樂等學科各自的特點後,認為繪畫是登峰造極的藝術,因為它是唯一能準確再現真實自然的視覺藝術,而當時其他的藝術種類都無法做到這一點。這位藝術巨匠根據對自古以來繪畫發展的研究,指出繪畫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師法於自然——即畫得真實。只有取法於自然,繪畫才能興盛,否則就只會衰敗。畫得真實的作品不僅能傳遞知識和資訊,還能讓人欣賞到藝術的美,並在美中得以提升精神與信念。因此,達芬奇對畫家的要求極為嚴格。他認為一個合格的畫家應該掌握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光學、植物學、地質學、力學等諸多直接涉及到繪畫表現內容的學科,最重要的是還必須具備高貴正直的品德和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因為畫家的內心世界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在畫面上,而藝術作品又直接影響人的感官,如果藝術家的道德不夠,他的作品就無法傳遞出正面的美來,反而會對觀眾的精神世界起到破壞和污染的作用。
事實上,早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就一直覺得繪畫是不可思議的行業:畫家能把一張白紙或一塊木板變成映入了自然景觀或真人形象的鏡子。尤其當畫得很像時,人們會認為畫家的技法其實是神賜予的法術。所以技藝高超的畫家歷來受到人們的尊敬和信任,並且創作自由度相對較高。作為早已在歐洲享譽盛名的達芬奇,他的藝術理論自然被廣泛傳播,並得到美術界的推崇。在法國,弗朗索瓦一世把這位藝術巨匠當作父親一樣尊敬,同時請他指導當時法國的藝術家群體,這都讓文藝復興藝術的一些重要觀點在法國扎下了根——比如真實地表現自然和藝術的道德教化作用等等。這些觀點逐漸成為藝術創作的原則,一直持續到幾個世紀後的新古典主義時期,讓法國的藝術在歐洲持久地立於不敗之地。
除此之外,弗朗索瓦一世還熱衷於新的建築風格。他投入了相當大的資金,在法國改建和修築了一系列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香波爾城堡(Château de Chambord)、布盧瓦城堡(Château de Blois)、聖日爾曼昂萊城堡(Château de Saint-Germain-en-Laye)、盧浮宮(Palais du Louvre)、楓丹白露宮(Château de Fontainebleau)等十幾座城堡和宮殿紛紛變成新的形狀。國王大量購進的藝術珍品終於找到了適合存放和展出的位置,而他聘請來的著名藝術大師們也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經過弗朗索瓦一世與各界相關人士以及藝術家們的攜手努力,法國的藝術水準開始快速提升,藝術王國的藍圖也在一步步實現。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法國的宮殿裡不僅擁有了精美絕倫的本國繪畫與雕塑,還收集到了歐洲各國最傑出的一部分藝術珍品,並一直完美保存至今。今天在盧浮宮博物館裡看到的很多世界名作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收藏的。弗朗索瓦一世對藝術的熱忱也感染和鼓勵了後世的法國君主,形成了發展藝術的國家傳統,為一個世紀後法國成為西方藝術中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待續)◇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