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的背後
除了祭壇畫和彩色玻璃花窗,教堂建築的另一大裝飾自然是雕塑作品。哥特式雕塑主要體現在高浮雕和圓雕這類能展現出一定景深效果的雕像,以增強教堂的空間感。整體而言,當時的雕塑只是建築的附庸,比如教堂的大門部分或窗戶等諸多地方一般都有雕塑家與建築師的共同努力。
這些教堂雕塑按理來說都應該是純粹的宗教題材作品,然而有的作品從嚴格意義上講卻並不屬於純粹的基督宗教。在巴黎聖母院(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和沙特爾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等宗教建築中可以看到人文七藝(Les sept arts libéraux)和一些其他學科主題的雕塑,這裡就涉及到了另外一種非基督教的古老文化。
人文七藝也稱「自由七藝」,是古代社會中一個自由的西方公民所應該學習的七門學科。在歐洲中世紀大學裡,首先要教授的是三門基礎學科:語法學、修辭學和辯證法,叫做「三藝」(Trivium);在此基礎上,大學教授另外四門學科,即算術、音樂、幾何和星象,稱為「四藝」(Quadrivium)。「三藝」與「四藝」加在一起即為七藝,完成後的學生可以進一步修習哲學、神學等高等課程。
然而,不論是七藝還是哲學,它們卻不是在中世紀才出現的,而是源於古希臘時代的文化傳統。嚴格地說,它們與基督信仰風馬牛不相及。以哲學為例,它原本是古希臘時代的一種認識世界、宇宙和真理的辦法,有些類似於東方的佛、道兩家的修練方式。法國著名歷史哲學家Pierre Hadot(一九二二年~二〇一〇年)認為古希臘的哲學在當時並非是今天人們認識到的學問,而直接就是一種精神的修練(Exercice spirituel),並將其與佛陀和老子的修練方法進行類比。當今「哲學」的概念與之相距甚遠。
從古希臘流傳下來的修行門派、修練法門(也就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哲學流派)由於其所承載的智慧超過世間普通的學問,因此生命力強盛。即使在歐洲基督教大一統的時代裡,古代修法的火焰仍然沒有熄滅,因為在古希臘燦爛輝煌的文化傳統下,哲學式的思維方式已經融入了歐洲人的血液裡。從早期一些傳教士結合古希臘哲學論證基督教教義的合理性到後來的一些基督徒試圖通過探索大自然奧秘來證明上帝的偉大,這些行為都在無意中破壞了其宗教教義原有的單純,讓異質的思想介入並摻雜進來,導致宗教信仰不再純粹,摻雜進其他修練法門的宗教修行削弱了宗教本身的生命力。
在基督教建築裡雕刻的那些表達異質文化的東西體現了此時的信仰已不再純粹如初,而需要外在的知識與人的理性作為輔導。這種外求的做法其實並不符合原始基督教內心修行的傳統,讓人的注意力越來越多地轉向現實生活和身外之物,後來逐漸發展成人們力圖通過取得世間的成就而不是僅以內心的淨化來證明神的恩典。這些雕塑忠實地記錄了人們思想上神性的逐步弱化,世俗與人性一面漸漸占據主導位置的過程。
到了十五世紀下半葉,這時的作品已屬於哥特式雕塑的晚期,在雕塑技巧上已能做到更為形象,但整體上還未能徹底擺脫技法不成熟時期人物略顯呆板的視覺感受。另一個需要雕塑家的地方是皇室或貴族的陵墓,雖然那裡的雕塑作品往往也作為建築的一部分需要與建築統一,但由於涉及到逝世的國王或貴族的塑像,因此相對而言顯得更為獨立。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處於國力上升時期的法國在工藝美術和奢侈品方面已有相當的聲譽,無論是教堂裡的聖物盒還是貴族家的珠寶首飾、象牙雕刻或者掛毯刺繡等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工藝水品,促進了藝術和商業的共同發展。(待續)◇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