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禮拜教堂(Sainte-Chapelle)內部,建於1242至1248年。哥特式結構的牆體在力學上允許增加窗戶的數量和面積,從而得到更好的採光,同時也推動了彩色玻璃花窗藝術的發展。(Michael D. Hill Jr./wikipedia)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與精神(二)

作者
Arnaud HU

奇妙的彩光

在自然光照條件下,哥特式建築內部往往比羅馬式建築顯得更亮。其原因是哥特式結構的牆體在力學上允許增加窗戶的數量和面積,從而得到更好的採光。也正因為如此,在這種建築裡是難以找到那種適合於義大利式大型溼壁畫的寬闊牆面的。

那個時代的人認為,神讓世界充滿光明,所以現實中的光明可以看作是神的光芒的象徵。當光亮透過表現神聖主題的彩色玻璃射入教堂時,這象徵著現實中的光被轉化成了神聖的光,因為散發著奇妙光幻的彩色玻璃畫所描繪的一個個神或聖徒的故事能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尤其在識字率不高的年代,通過閃閃發光、立於高處的圖像對向上瞻仰的大眾傳教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的方式。

中世紀後期的幾個世紀裡,玻璃鑲嵌工藝和玻璃彩染技術的逐步成熟讓教堂的玻璃繪畫藝術隨之飛速發展,玻璃畫家們的工作也越來越正規化和專業化。到十五世紀時,法國已經具備了專業的玻璃藝術家行會和彩色玻璃鑲嵌畫相關法令來管理這一行業。這讓藝術家們能夠在行業內有規劃地進行系統的研究,同時也方便了同行間技術、經驗的傳播及與周邊行業的藝術交流。

那個時期的彩色玻璃花窗藝術一如既往地展現了繪畫的敘事性功能,通過對聖經故事、聖徒見證神跡等情節的描繪,告訴人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修行圓滿者飛升天堂等道理。由於技藝的發展,玻璃畫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日趨成熟,造型也越來越細膩、準確,明暗色調開始擁有柔和的過度,雖然這在一個世紀前還是令人奢望的事情。

除了肩負對大眾傳教的功用之外,彩繪玻璃藝術本身還具備一種能力:即營造一種特殊的視覺氛圍,配合建築高深的空間感,形成一種調動人宗教情緒的空間藝術環境。這一點在修道院中顯得尤為重要,它能促使修士快速進入冥想狀態,換句話說就是幫助修練用的。

作為把一生獻給宗教的修道士,他們的生活非常單一,尤其在沒有各類高科技娛樂和資訊爆炸式生活的古代社會,人們過得簡單而平靜。而根據當時的寺院制度,修士們還必須捨棄個人的感官娛樂、物質報酬、家庭生活等方方面面世俗中的一切。因為棄絕一切世俗欲望的修道士追尋的是高出常人層次的精神生活,這在十三世紀之前要求得極其嚴格。

古代修道院幾近與世隔絕的修行生活造成當時修道士的思想非常的單一,躍入眼簾的彩色玻璃宗教畫中透灑出來的聖光,配以唱誦或奏鳴的基督教音樂,能營造出一種全方位的視聽氛圍,在建築內寬闊的空間中震盪。這種知覺上接收到的波動使思想單一的修士一念代萬念,在禱告和默想時快速屏棄雜念,很容易進入那種類似東方修練中的凝神入定狀態。相傳此舉能讓修士的神識從物質世界進入到非物質的世界,在玄妙的景況中感受神恩。◇(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