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圖說明
《早春圖》可算是台灣故宮的鎮館之寶,內容畫的是早春這個時節,萬物正要萌芽、大地將要復甦的景色。這幅畫高一五八公分,寬一〇八公分,有將近一個人高,算是較為大型的畫作。這種尺寸在北宋十分流行,可以拿來裝飾廳堂,或做為屏風。
這幅畫的作者是北宋宮廷畫家郭熙,作畫年代是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是他六十多歲的作品。這是一幅畫在絹布上的作品。文人畫興起之後,紙才成為眾人作畫的主要素材。
這幅畫的中間是一個類似S型的構圖,從右手邊、遙遠的遠山山稜線畫一條線,由右而左,再回落到右邊;經過攔腰截斷的煙嵐,還可以接到下方的山石,又是一個S型。像一條蜿蜒的龍盤踞這座山,S型的走向充滿了動態感、流動性。
畫中的高山、瀑布、流水、老樹、雲煙,組成巨碑式的構圖,是北宋很流行的方式,作品中間有一座很高大的山石,煙雲瀰漫,山石隱沒在雲霧中,有實有虛,畫中比較虛的部分,是在描寫雲霧的感覺;這是郭熙非常擅長的作畫方式。
畫面的重點集中在畫面的中間部分,兩側有些景物,例如:石頭、流水。左邊、右邊則用弧形的方式擴延,形成了一個環抱的景致,加上整幅畫的地平線往後延伸,這幅畫給人的感覺是迴旋不止、氣脈相通。
中國人作畫,講求「可觀、可居、可遊」,郭熙觀察山林入微,卻不是一種閒情雅致的抒發,而是一種觀察萬物生息的理解,以繪畫表現出來,讓後人從中學習如何創造這些萬物的形象。對他來說,畫畫不只是感情的抒發,更是理性的分析。
有三個人從山的後面出來,顯示這塊巨大山石後面,有一條小徑,雖然沒有畫出來,可是,藉由人物的走動,觀畫者就可以意會。而這三人,最前面的童僕正在回頭望著後面的主人,好像是說:「嘿,我過橋了,你們加緊腳步吧。」再往右邊看,發現有一座好大的樓觀,不知道他們三人是否今天就是要去那邊掛單呢?
畫幅下方,為了把前景突出於畫面,郭熙做了很多變化,許多技法也在這裡突顯出來,例如:蟹爪枝、捲雲皴(音同「村」)。蟹爪枝在南方比較少見到,但中國北方的樹種,例如:龍爪槐,在落葉後,就會呈現郭熙畫的這種有點回勾的「蟹爪枝」。
圖的左下角有一望無際的水淵,雲霧因空間而慢慢散開;一艘漁舟停在岸邊擺盪,好像有人已經下船了。岸上,一名婦人抱著嬰兒、一名小孩兒在婦人旁邊,一名大孩跟在後方挑著行李,一隻黑狗奔跑吠叫,帶頭跑著。眼光再往畫面右邊移動,可以看到籬笆、茅草屋的一角;原來,這邊住了一戶人家,這些人物可能坐船去了某些地方,現在已經坐船回家了,怪不得黑狗高興呢。
郭熙的繪畫理論著作《林泉高致》論畫:
「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山上有煙嵐,表示這山很高;因為能高出雲端的山,是很高的山;因為山被煙嵐給遮斷,因而留給人山中不知還藏有多少樹林的印象。
郭熙認為,仕旅、小人,大小差不多就是「掌中几上,一覽便見」,這些人物點景可以增加山水的景致,但他也認為點景不能畫大,因為人畫小,才能營造堂堂大山的氣勢。
郭熙認為,要畫樹林,就要先處理大松,他稱為「宗老」,這是畫幅中最重要的樹。大松的位置定好,你再去畫其他的草、碎石等等。郭熙說,作畫同做事一樣,要先掌握次序。
「水欲遠,盡出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郭熙在二維畫絹上,以煙嵐雲霧遮住水域,形成三維的平遠感覺。
作者介紹
郭熙是河南地方的人,世稱「郭河陽」,河陽即指河南地方。他師承李成,善於繪畫北方大山大水、山水寒林這類題材作品。「得雲煙出沒,峰巒隱顯之態」是後人對他作品的形容,意思是,在他的畫中常可以看到煙、雲在山巒徘徊的場景,山中有雲霧飄渺的時候,山景有的地方凸顯,有的地方則隱去了;能繪出山水的「遠近淺深,四時朝暮,風雨明晦之不同」的特徵。
北宋神宗當朝宰相富弼曾在河陽地方擔任過節度使,因而認識了郭熙,因此向神宗推薦郭熙。神宗徵招郭熙、崔白、易元吉等人為已頹傾之大相國寺作畫。之後,郭熙受到神宗賞識,但他不願進入宮廷畫院,便以父母年邁為由推辭,但拗不過神宗的再三請託,只好留下;陸續在開封府、尚書院、中書省、門下省、各重要寺院、都水師、御書院等重要建築創作了許多作品;而且大多是巨幅創作。
神宗過世(一〇八五年)哲宗即位後,除了壁畫無法更替之外,郭熙的掛軸作品全被移到宮廷庫房中,有些裱褙工認為郭熙的畫已不受重視,就把畫作的絹拆下,當桌布使用。郭思(郭熙之子)非常痛心,出重金收購父親的作品保存。
三十幾年後的北宋徽宗『宣和畫譜』中,郭熙列入御藏的作品,已僅三十件了。
郭熙與其他畫家一樣,很重視畫者要能暸解山中的生態變化,可以掌握四季,峰巒,雲霧,如此,畫家才可以畫的生動活潑。而郭熙為人所稱道的是,不僅是畫一個實在的東西,更可以虛來襯托實,畫中因而顯的靈動,卻又氣勢開闊。
郭熙流傳至今的作品已經頗少,而這幅《早春圖》被眾學者公認為郭熙真蹟,畫作左方有郭熙所題「早春」,因此稱為《早春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幅由畫者自題的畫作。◇
本文轉載自《維德月刊》創刊號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