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蔡襄的時代背景
蔡襄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是宋朝的四大書法名家,他們四位生存年代相疊,歷經西夏攻打北宋造成仁宗推行慶曆新政;大將狄青弭平南蠻與西夏的戰亂;英宗發起著作《資治通鑑》;神宗推行熙寧新法、罷黜王安石、遼夏騷擾邊境;哲宗時期之新舊黨爭、徽宗啟用佞相蔡京等六賊、國事大亂。在北宋與金國合攻遼國卻反而成為俎上肉時,四人均已謝世。(註一)
相傳蔡襄為天上文曲星下凡,十八歲就考中進士,一生官運順遂。他喜愛書法、鑽研茶道,曾研製小團茶,為後世效仿。其著作《茶錄》上篇論茶、下篇論茶器,是繼唐人陸羽之後,最重要的茶學著作,流傳至今更且有法、英譯本。
蔡襄出身農家,母親為儒士之女,她教育蔡襄要成為高風亮節的人,他也不負母望,在朝擔任諫官、史官,督促皇帝;也曾跟歐陽修、范仲淹共同推行「慶曆新政」,讓朝政面目一新。他最大的建樹是在福建泉州任官時,遵守母命,歷時七年完成洛陽橋(古稱萬安橋或萬安渡頭)。
江、海在洛陽江交會,漲潮時波濤洶湧,常有船隻不幸沈沒,但這裡卻是卻是古代廣東、福建進京的要道。蔡襄回鄉做官時,秉奉母命修築洛陽橋,方便百姓,洛陽江江面寬廣,相傳有龍王相助,三天三夜不漲潮,石基方得完成;此橋完成後,易危為安,為世人稱頌。橋上建有佛塔九座,與建橋過程的奇蹟有關,現為中國四大古橋之一。
蔡襄寫得一手好書法,對文房四寶很有研究。據說,北宋仁宗一次宴請群臣後,取出宮中的名墨、名藥相贈。當代有一位製墨行家叫李廷珪,他所製的墨由蔡襄拿到,另外一名大臣獲得李超製造的墨,因不知李超是何許人也,羨慕的望著蔡襄。蔡襄很大方的跟他互換,臨走上馬才告訴他,:李超就是李廷珪的父親,其墨更為稀有難得(註二)。
四大書家中,蘇、黃、米書風均自成一格,唯獨蔡襄是學習晉唐書法(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聞名,《宋史》說他的書法「為當世第一」,蘇東坡也說蔡襄:「心手相應,變化無窮,遂為本朝第一。」一般書家認為蔡襄作品嚴謹,上下皆藏古意,「無一字無來處」,行書有晉人風格。
原文——
澄心堂紙一幅。闊狹厚薄堅實皆類此乃佳。工者不願為。又恐不能為之。試與厚直莫得之。見其楮細。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陽日。襄書。
譯文——
有澄心堂紙一幅,如果紙的寬度、厚薄、堅實程度,像這張澄心堂紙(編按:可能是原紙或另附紙樣),那就是很好的紙了。但是工匠不願意嘗試做做看,是怕做不出來這麼好的紙,即使我給了很高的賞金(編按:「厚直」指很高的酬金),也沒人要做。我有一批楮(編按:楮樹的樹皮是做紙的原料),看起來質地很細緻,很適合拿來做澄心堂紙。希望熟悉門路的人能幫我做出類似澄心堂紙的品質,約莫百幅。癸卯年重陽日這天,蔡襄書寫的。
宋朝文人很喜歡研究文房四寶,且喜歡收藏,常會在書信中提到最近又有什麼寶物入袋。這帖《澄心堂紙》正是如此,寫的是蔡襄欲求工匠製作澄心堂紙,卻沒有人要做的事情。
「澄心堂紙」是南唐後主李煜執政期間,召集工匠所特製的宮廷御用書畫紙,李煜以其修造的建築「澄心堂」(註三)來冠名其所製造的紙。
李煜治下,藝術發展興盛。喜歡書畫的李後主非常重視紙張品質,當時有一種蜀箋(四川產)品質好,但是李後主認為蜀箋不能長期保存,因此調派各地製紙工匠,到宮中研究改良所得,取名為「澄心堂紙」。之後的書法家對這種紙的評價有「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之稱。(註四)
傳世的澄心堂紙質量極高,極少。北宋梅堯臣說它「古紙精光肉理厚」「滑如春冰密如璽」,意指十分光滑,且有厚度。雖然,李煜生活的年代離蔡襄不到五十年,但在北宋已很少見,因為澄心堂紙被收進北宋宮廷後,並不受到重視,後來便慢慢流出皇宮,歐陽修(一〇〇七年至一〇七二年)偶然得到十張,十分珍視,開始撰寫宋史時,才動用澄心堂紙。書法家蔡襄試圖復製,即使出很高的酬金也沒有成功。
《澄心堂帖》字數不多,但是字的排列很整齊,像楷書一樣,帶有行書的意味。但自蔡襄後,晉唐書法不再為宋人所重,而以蘇、黃、米代之。
落款部分,「襄」字特別小,蔡襄為人謙虛,在當朝大臣評論書畫時,他自己的簽名也都比較小。
《澄心堂帖》的裝裱形式是「冊」的摺裝,像書一樣,每次要看一件作品,就把單張打開;「冊」另外還有推篷裝等不同樣子,「冊」在古代書畫是很主要的裝裱形式之一。◇
註釋:
註一. 北宋皇帝按即位順序前後分別為:太祖(在位十六年)—太宗(二十一年)—真宗(二十五年)—仁宗(四十一年)—英宗(四年)—神宗(十八年)—哲宗(十五年)—徽宗(二十五年)—欽宗(二年)
北宋四大書家生卒年代是:
蘇(東坡)一〇三七(仁宗景祐四年)至一一〇一年(徽宗建中元年)
黃(庭堅)一〇四五(仁宗慶曆五年)至一一〇五年(徽宗崇寧四年)
米(芾)一〇五一(仁宗皇祐二年)至一一〇七年(徽宗大觀元年)
蔡(襄)一〇一二(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至一〇六七年(英宗治平五年)
註二. 李廷珪的祖父奚鼐為晚唐制墨名家,以松煙製造之奚鼐墨聞名。奚氏在唐末為避戰亂遷居至歙州,仍以松煙製墨為生,為徽墨的開創者。後來廷珪因得南唐後主李煜的賞識,賜姓李,故改名李廷珪。李廷珪所製之墨堅如玉,又有犀紋,當時與澄心堂紙、龍尾石硯並稱三寶,是南唐和北宋宮廷御用之墨。
註三. 後主李煜(九三七年至九七八年)平常在澄心堂(位於南京)中閱讀、批改奏章。
註四. 南唐當時人已經有文房四寶這樣的名號。附帶一提:紙,在南京附近的安徽涇縣、宣城、太平等工匠水準極高,製造的紙發墨程度好,吸墨性高,可將墨抓的緊實,色澤烏亮,現今書法使用的「宣紙」正是由當時管轄這些地方的「宣州府」借名而來。
本文轉載、改編自《維德月刊》第五期。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