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名畫賞析 霍爾班 《使節》 (The Ambassadors) 1533年,油彩.橡木,高207,寬209.5公分,英國倫敦國家畫廊收藏。(公共領域)

霍爾班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使節》

作者
史多華

小漢斯・霍爾班(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或譯霍爾拜因,一四九七至一五四三)生於德國的奧格斯堡,和兄長一起受教於父親老霍爾班(HOLBEIN, Ambrosius)的畫室。後來畫室關閉,霍爾班先後到巴索(Basle)、琉森(Lucerne)去發展,一五二三年時他已經成為有名的肖像畫家,特別是為神學家伊拉斯摩斯(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所作的三幅肖像畫使他享譽國際。由於當時宗教改革引起動亂,他於一五二六年帶著伊拉斯摩斯的推薦信前往英國,並進入摩亞爵士和沃翰主教的社交圈。在倫敦住了十八個月之後,霍爾班回到德國,發現宗教紛爭更為惡化,甚至教堂中許多繪畫都被破壞,他只好再回到倫敦。此時摩亞爵士已經失去權勢,他就為一些在英國的德國商人畫畫。但是,他的名氣很快再度使他進入宮廷的社交圈。一五三三年,霍爾班受法國駐英外交官瓊・德・丹特維爾所託,作了一幅真人大小的雙人肖像畫,使他聲名大噪。原本不太欣賞他的英王亨利八世也意識到霍爾班可以令他名垂千古,從此委託他製作大量的皇室肖像畫。

這幅《使節》,也是霍爾班傳世最有名的作品。它不僅是肖像畫,也反映出了當時的英法兩國的政治關係,宗教改革的背景,同時隱喻了值得玩味的人生哲理。

畫面左邊站立的是衣著華麗的法國年輕貴族瓊・德・丹特維爾,奉法蘭西斯一世之命到倫敦,在英王亨利八世身邊擔任使節。他右手握著短劍,金黃色劍鞘上註明了他的年齡:二十九歲。右邊的神職人員的是法國拉沃地區(Lavaur)的主教喬治・德・賽爾弗(Georges de Selve),也是一位出色的古典學者兼外交官。主教肘下的書側也註明他的年齡:二十五歲。一五三三年,喬治到倫敦拜訪丹特維爾,丹特維爾便請畫家霍爾班為他們的友誼留下了這永久的紀念。

畫面經營顯然經過用心設計。兩個人物之間有一雙層木架,上面的陳設反映了兩人的學問素養,也代表了四大學科:幾何、算學、天文、音樂。霍爾班在此充分展現了他的寫實功力,從明暗、逼真的質感到對透視法的精準掌握;也藉由這些靜物帶出豐富的寓意。

畫面的結構若從左右來區分,學者認為兩人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屬性:左邊衣著華麗的貴族屬於是塵俗的、物質的;右邊較簡樸的主教則代表出世的、精神信仰的。兩人的名字分別註明在匕首與書本上,也象徵著代表「行動(Action)」與「靜思(contemplation)」兩種宗教生活的對比。

若從上下來觀察,上層土耳其桌毯上羅列著星象儀(天球)、計時器和一些和航海儀器等等。其中筒狀日晷儀標示了當時日期為四月十一日;另一個多角形日晷則標示了一天中的兩個不同時間。這些靜物反映出宇宙和時間的抽象概念;而木架下層的地球儀和夾著T型尺的算學著作、右邊的魯特琴與調音笛等等,則反映著人世間的文化和知識技能。地球儀上表明著小小的Policy一字,點出了畫中主人丹特維爾的來歷和家族城堡的所在,也是這幅作品未來的歸所。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代表和諧的魯特琴斷了一根弦,應是畫家有意反映當時宗教改革氣氛下,新教和教廷之間的決裂;也由於置於兩個身份不同的人物之間,也可能代表世俗與天國,或學者與神職人員的衝突等等。總之是個耐人尋味的神來之筆,暗喻了世事的脆弱與不穩定。

這幅畫更引人入勝的特點還在畫面下方:即馬賽克地板中央湧現一個奇怪的狹長形狀。正面看不出來是什麼,只有從左側斜下方或右上方以極為貼近畫面的角度才能辨認出它的原形——骷髏頭骨,霍爾班以高明的變形手法隱藏了它(註)。如此,從兩層靜物到骷髏,正好呈現出天宇、塵世、死亡三個境界。

在西方自中世紀以來,骷髏一直是一個警惕世人的標誌。拉丁語中所謂「Memento mori」——勿忘人終將一死。延伸的意義是:人生短暫、世事無常,一切對物慾的追求與執著都是徒勞的一場空。

那麼什麼才是永恆的呢?畫家的答案也藏在畫面的細節中。與骷髏斜角相對的畫面左上方邊緣,有一個耶穌受難雕像;此外,魯特琴下有一本馬丁路德翻譯的讚美詩集,上面的文字歷歷可讀:「聖靈來到我們靈魂中,當一切回歸塵土時,基督的信念給予生命永恆的希望。」 只有對神的信仰,才能給予生命永恆的歸宿。

畫面中兩個學者外交官,雖然在青年時期已擁有了地位、財富、學問、名聲,他們卻沒有志得意滿的神情,反而略帶感傷。或許是對人生早已了然,知道功名利祿轉眼成空,人間一切都是有限的。他們的友誼也只有在藝術的見證下才得以流傳後世。生命短暫,藝術長久,但真正不朽的還是神所執掌的永恆真理。

這幅畫還有另一層涵義。由於骷髏是隱藏的,只有從特定的角度才能看清,隱喻了世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從不同的角度才能看清事物的真象。當觀眾從正面欣賞作品時,被畫面的精緻與逼真所感動,認為表現的是現實景象,而下方的骷髏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幻影;可是當我們走到骷髏的角度看清它的形狀時,骷髏成為現實,而原先華麗逼真的場景反而變成了虛幻。到底何者是真實,何者是虛幻呢?它似乎藉此在說:常人總是迷於事物的表象,把虛幻當作現實,把真象當作虛幻。

這幅畫在被倫敦國家畫廊收藏之前,曾收藏在丹特維爾家族的波利西(Policy)城堡中。據說它掛在樓梯旁邊的牆上,使得人上下樓梯時就能從斜角看到骷髏的原貌;也有人說它掛在城堡入口玄關的正面牆上,人們一進門會先看到正面的華麗肖像,但他們轉到右邊門時就會從側面角度驚奇地看到骷髏。

這幅肖像畫的繪畫技巧純熟,兼顧了視覺寫實與豐富的寓意,可說是文藝復興最富巧思的巨作之一。◇

註釋﹕

註. 有人認為這是畫家的一種簽名方式,以畫家名字HOLBEIN 與 Holho Bein(意為『空心骨』)極其近似之故。如巴哈在《賦格藝術》中的用他的名字BACH的四個音符的作為結束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