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德華六世(Edward VI. 一五三七—一五五三)
在愛德華還是嬰兒期,王室就用不同藝術的形式來打造這個未來的國王,小霍爾班畫愛德華的童年肖像(Edward VI as a child 1538)(圖18)是一幅迷你版的亨利八世,連手勢也是經過設計的。肖像的下方用拉丁文寫滿了字,大意是鼓勵王子要「效法你的父親」之類的,是霍爾班送給亨利八世的新年禮物。這又是一張王室宣傳畫,相對霍爾班畫愛德華兒時的素描樸素無華(圖19),畫家能屈能伸。經歷歲月沉澱不管是為宣傳王朝的還是畫家信手捻來的畫,都已成為都鐸王朝的歷史文獻,大英的寶藏。
愛德華生得聰明俊秀並勤學多才,卻是個短命的國王,九歲登基,十五歲過世。愛德華的御用畫家William Scrots是尼德蘭人,年輕的國王手拿著聖經(這張畫不在展覽中),顯然他是一位新教信仰者,是都鐸第一位新教國王。後來的伊莉莎白一世也是,這與他們倆從小由亨利的最後一位王后凱撒琳.帕爾(Catherine Parr,一五一二—一五四八)帶大的有關。凱撒琳在亨利在世時是一位隱藏的新教信奉者(她寫過兩本有關信仰的書)。她是英國第ㄧ位出版著作的女性。
另一張畫愛德華側面像;手持象徵都鐸王朝的玫瑰,太陽照射者各種花草含著隱喻未來國王握著權柄(圖20)。都鐸王朝的文藝復興與歐陸義大利的文藝復興最大不同是,都鐸王朝多是圍繞著王朝、君權、人像作畫,而義大利則是表現神與人的題材為主。服務於都鐸王朝的藝術家來自歐陸各地,各自的精湛技術與人文素養加上特殊的僱主與環境,成就了英國的文藝復興。
瑪麗一世(Mary I, 一五一六—一五五八)
(圖21)瑪麗女王,1554
愛德華六世早逝,接位的瑪麗一世又稱「血腥瑪麗」(Bloody Mary),她是個狂熱的天主教徒,亨利八世的第一任王后阿拉貢的凱撒琳(Catherine of Argon)所生。瑪麗一世僅在位五年就去世了。受到她迫害致死的新教徒史載有300多人,被用火刑燒死,可能手法太過激烈殘酷而獲名「血腥瑪麗」。不過史載她的父親在位三十六年有七萬二千人被處以死刑,豈不更血腥?
展覽中除了她的肖像,有張高長超過十尺的彩繪玻璃設計圖〈最後的晚餐〉(圖22、23)與金幣頭像的鑄造,是為祝福她與西班牙國王菲利蒲二世結婚而定製的(圖24、25),來自安特衛普的設計師。一對高大的設計草圖掛在會場很壯觀,策展人在分配作品與選件比例上很用心。瑪麗在位時間短,畫像文物自然較少。策展人用高大黑白原寸稿,視覺上的分量平衡了件數上的不足。(圖26)
瑪麗一世的繼任者,是同父異母的伊莉莎白一世:新教信奉者,兩人的關係緊張,一直到瑪麗女王去世之前,伊莉莎白一直活在可能被姊姊處死的陰影下。都鐸王朝的人民似乎就記得她迫害新教這麼一件事。「血腥瑪麗」還成了一種著名的雞尾酒。
伊莉莎白一世(Elizabeth I,一五三三—一六〇三)(圖27)
1558年接下瑪麗王位的伊莉莎白,在位時間長達四十四年又一百二十七天,是都鐸王朝文學藝術的全盛時期,莎士比亞活躍於戲劇舞台之際,雖然已是女王在位的晚期了,但文化風尚從來不是頓時產生的,而是來自積累與有利於發展文化藝術的社會環境;從多幅伊莉莎白的肖像畫及多樣的題材與衣飾,反映出當時的繁榮豐富,政權穩固,社會經濟發展蓬勃。(圖28、29)
微型圖畫與㣲型人像(Miniature Painting &Miniature Portrait)也是都鐸一朝特有的藝術形式,後來傳至歐洲其他國家。此特展中有一幅小小的水彩畫〈伊莉莎白與三個女神的會晤〉(圖30),雖歷經幾百年了仍保存完好。西方古典神話中的三位女神朱諾(Ivno)(和她的孔雀)、密涅瓦(Minerva)(身著盔甲並手持戰旗)和維納斯(Venus)和她的兒子邱比特,畫家用三位希臘女神與她的會面,隱喻伊莉莎白是一位才智文武美德兼備的女王。(註7)
畫作雖小訊息量卻很大,意味著女王承傳古典西方文明與建立大英帝國的野心。英國在伊莉莎白女王時期走上世界霸權的舞台,北美洲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西班牙讓出了海上霸權,東印度公司成立。(圖31)
除了都鐸式的微型迷你畫,另有多幅大尺寸的伊莉莎白女王肖像畫,每一幅都展示了不同的意象與不同階段的她,藉由衣飾、布景,寓言式地表現女王統治王朝的階段性。有一張她穿黑衣站立在房間裡,手持篩子(32見置頂圖),背對著房間外迴廊裡是她的朝臣。她可不是要去做麵包,篩子替代典型女性的配飾,如扇子或書本。「根據羅馬傳說,一個女人在篩子裡打水來證明她的童貞。伊麗莎白在許多肖像畫中都使用了這種靜態隱喻式的畫像,來確立她作為女性統治者的地位。」——策展人的說明
因此伊莉莎白女王有童貞女王之稱。傳說她曾告訴她的士兵「我的身軀雖是弱女子,但是我有一顆國王的心與胃」(I have the heart and stomach of a king)。不知是莎士比亞編劇裡給她寫的台詞,還是她真的說過這樣的話?她在位期間打敗曾向她求婚的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改寫了世界版圖的分配,她的御用畫家大量製作與都鐸王朝形象有關的銅版畫,這個時期的她與王朝有了強大的自信心(圖33、34)。展場最後一間掛滿了一張張不同時期她的肖像,這些畫像證實了她完成都鐸統治的意志與使命。(圖35)
結語
展覽的最後一張大幅油畫是英國本土畫家艾薩克.奧利弗(Isaac Oliver, c. 一五六五—一六一七)的作品。這幅畫與都鐸三代君主靜態的肖畫像迴然不同,充滿運動感的年輕王子,持劍入銷還是拔劍不得而知,腳前躺著一隻鹿,英氣十足,他是新威爾士親王亨利弗雷德里克(Henry Frederick, Prince of Wales)(圖36)。他的父親詹姆士一世將接任伊莉莎白女王的位子成爲國王。這張畫選放在展場最後。
1603年隨著伊莉莎白女王的離世,宣告都鐸王朝的結束。相應對這個時期的中國皇帝在想什麼呢?
走筆至此,不禁想到在位七十年九十六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剛剛離世了,是否英國也將走入歷史的新紀元?大英帝國的光輝雖早已隨風飄逝,但女王的風采敬業讓人懷念。從都鐸盛世繼承下來的人文與藝術遺澤呢?
都鐸的三代君王一共才一百二十年,這在中國的歷史長河是個零頭數字,而每位國王在位或長或短都有他們專用的藝術家、文人、設計師,他們很清楚正統與鞏固政權需要的是武力以外的工具——教化臣民,以成為合法的統治者。而優秀的藝術家又用獨特精湛的技藝展現他們不同的視覺面相與內涵。
都鐸王朝對後世的影響,不僅是英格蘭本土也是國際性的,這可追溯到亨利七世已有潛在的國際觀與惡名昭彰的豪奪、殺戮,但同時他們敬神、宣揚神,因而造就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莎翁之後的英國文學、戲劇、電影給世界帶來遺澤是不可抹滅的。有人問邱吉爾,印度與莎士比亞你要哪個?他說寧可用印度換莎翁。有哪個國家的統治者會說出這樣的話?令人沉思——大英殖民時期的掠奪與文明似乎同時往返交錯的。
註1:
桌毯 (The Luttrell Table Carpet ca. 1514-1580),英格蘭或荷蘭南部;使用羊毛(經)、羊毛、絲、銀、鍍金銀金屬包線(緯)。傳統的英國凱爾特編織和花園迷宮相媲美,整面搭配金銀花和瑪格麗特雛菊與都鐸玫瑰。
註2:出自英國史(The History of England) David Hume.卷三,引用劉仲敬先生的中文翻譯。
註3: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評價亨利七世:「的確算得上能幹,狡猾、工於心計,為了錢不擇手段。」
註4:安特衛普(Antwerp)在今天的比利時,在十六世紀是歐洲重要的藝術交易中心。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初都是。
註5:在“Henry The Eighth”(一九二九)一書中作者(Hackett Francis)嚴厲的批評這位國王:「在亨利與法蘭西斯一世在加萊(Calais)城相會擺宴炫富後的23個月後,亨利加入查理五世(法蘭西斯的宿敵)與其並肩作戰攻打法蘭西,他背叛朋友,出賣友邦。歐洲因而經歷了三十八年的戰爭,奪走了五十萬人的生命。」
註6:《印刷書的誕生》,李鴻志譯,貓頭鷹出版社。(The Coming of the Book: The Impact of Printing 1450-1800)Trans. David Gerard. London: Verso, 1997, reprinted 1998.
註7:密涅瓦(Minerva),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戰爭神和藝術之家與手工藝人的保護神。她是音樂、詩歌、醫藥、智慧、商業、編織與手工藝術女神。她經常與一隻隻貓頭鷹結伴出現。
參考書籍與資料
——“ The Field of Cloth of Gold“(Glenn Richardson )2020
——漢斯小霍爾班的繪畫藝術請看“藝談” 「人物」欄目 ( https://artium.co/zh-hant/node/83)
——關於湯瑪斯摩爾與亨利八世的故事可至“藝談”「藝術故事」欄目《弗利克美術館的千年對望》(https://artium.co/index.php/zh-hant/node/131
發表新回應